浅析基层政协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凯发k8网

您好,欢迎访问广安市政协网站!
您的位置: 凯发k8网首页  —  理论研究  —  浅析基层政协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
浅析基层政协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
作者:白红应 来源:华蓥市政协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8日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这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协商民主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凝聚共识。结合“基层政协处于凝心聚力的第一线”这一重要定位,如何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笔者尝试从基层政协视角,探析新时代基层政协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

一、凝聚共识的由来和内涵

(一)凝聚共识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时期,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竭尽全力地凝聚人心和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继续进行思想改造的工作,帮助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增强团结,取得新的进步。”此后,人民政协以大团结、大统一凝聚共识和人心,为中华民族富起来提供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1日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政协工作提出了凝聚共识一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29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提了出来,是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

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凝聚共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坚持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的同时,把凝聚共识作为政协重要职能。《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操作层面就新时代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提出了意见,将凝聚共识工作实化、细化和具体化,是凝聚共识的纲领性文件。

(二)凝聚共识的内涵

1.高层论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协商中,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接受党的主张是凝聚共识;中共采纳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建议,体现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也是凝聚共识。在协商中,政协内部把共同目标作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奋斗动力源和方向标,是凝聚共识;面向社会,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解读好,也是凝聚共识。在协商中,通过有效地说理说服,增信释疑,解开界别群众的思想疙瘩是凝聚共识;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方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克服极端,也是凝聚共识。

2.制度文件。《意见》开篇第一段: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专门协商机构,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意见》的“指导思想”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政协凝聚共识的内涵和要求:“1个以”,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3个面向”,即面向委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委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面向社会传播共识,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社会基础;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广泛汇聚正能量,画出最大同心圆;1个“政治责任”,即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3.专家观点

(1)凝聚共识涵盖共识和凝聚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的共识可以理解为一致的认识或共同的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认识,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包容、和合的政治状态。共识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通过具体的行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达成的,也就是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文件“总体要求”讲的“落实下去”和“凝聚起来”。

(2)凝聚共识的前提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基于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基本遵循的共同性所达到的思想政治共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上提出来。以后随着实践发展,共同政治基础的内容也不断完善。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明确将“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规定为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凝聚共识。

(3)凝聚共识贯穿政协履职全过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凝聚共识的重要途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开放性协商,它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竞争性协商,不是以强凌弱,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求大同存小异,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因而更能够获得不同阶层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达成差异共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是靠强制性,而是靠摆事实讲道理,靠切中要害,靠抓住关键问题。与竞争性监督不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是拆台,而是补台,是优化、补正、完善,是化解风险和防范风险,因而更能得到相关方面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成差异共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具有经常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依法依章进行,通过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把不同阶层有参政积极性的群众有组织地调动起来,有利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将社会的不同(差异)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进而达成差异共识。

二、凝聚共识的重大意义

(一)从历史维度看,凝聚共识是各级政协组织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时期,政协作为与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就竭尽全力地凝聚人心和力量,不断发挥建议、参谋和协助推动工作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继续进行思想改造的工作,帮助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增强团结,取得新的进步。”此后,人民政协以大团结、大统一凝聚共识和人心,为中华民族富起来提供强大力量。当前,中华民族即将实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跨越,人民政协也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政协要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政协作为凝心聚力的一线,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各项工作之中。

(二)从性质定位看,凝聚共识是政协履职的重要要求。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的问题,需要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协调好人民内部各方面利益的关系,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政协作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有效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代表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性质定位的必然要求,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团结。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可以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团结合作提供政治渠道,而且可以凭借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丰富的协商经验、畅通的协商渠道、健全的组织体系,以及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为我们党广泛联系社会、增进政治共识提供制度化、常态化、可操作的运作机制。

(三)从现实需要看,凝聚共识是政协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人民政协应当紧扣当地党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委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建言资政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同样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今天我们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非公经济的规模、影响力越来越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统一战线的结构复杂性前所未有;其次,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运行压力和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交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再次,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人们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也是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政协聚焦党委政协中心工作,在做好建言资政的同时,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争取人心,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四)从自身要求看,凝聚共识是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提高政协工作质量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政协工作的迫切需要。汪洋主席多次强调,人民政协工作必须把履职质量导向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履职活动要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把提质增效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当前,一些地方政协重建言资政,表现为把履行职责简单地等同于对政策的制定提出意见建议,忽视了政策宣传、社会引导等方面的工作。毫无疑问,政策的制定需要集思广益,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社会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程度,共识度越高,政策实施就越有效。人民政协把凝聚共识作为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新的举措,建立新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深入界别群众、正面发声、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维护稳定,使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新时代更加全面地履职尽责。

三、凝聚共识的原因分析

(一)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寻找最大“同心圆”。新时代诞生了多种形式的社会阶层。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此明确:在资源配置领域,市场机制将由过去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秩序领域,创新的社会治理体制将取代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成为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统一战线也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各个阶层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都有各自的声音需要表达,为了寻找最大“同心圆”,进而始终坚持和发扬“团结和民主”这一永恒主题,基层人民政协需要扩大团结面、增进凝聚力,最大限度吸收新的社会阶层,凝聚最广泛的共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减少社会内耗找到最大“公约数”。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政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高扬了民主的价值、又注重制度的建设,既强调党和政府的作用、又鼓励人民更广泛地参与,既高扬了增量民主的路径、又激活了存量制度的资源。这种协商民主,优势在于减少前进力量的内耗,凝聚各方意见达成共识与合力。协商越早,越有利于决策实施。“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执政理念,这要求对关系群众重大利益问题的决策事项,必须与群众商量,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表明,事前和群众商量好了,党心与民意就会同频共振,形成共识。反之,没有商量想干就干,群众往往就会很有意见,反应强烈。只有找到了与群众最大的“公约数”,政策才能顺利执行,从这一方面说,凝聚与群众的共识既是群众路线的应有之意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双效之举。

(三)发挥人民政协职能追求最大“倍数比”。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民政协的职能定位有所不同,但人民政协主要作用仍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不仅是具体职能,更是实现争取人心的过程和途径,毛泽东曾指出“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概括了凝聚共识的精髓。政协发挥职能最关键一点就在于能否凝聚人心、凝聚共识,政协开会时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在保证所有委员充分民主的同时,也为参加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积极主动发言、凝聚共识创造了条件,这一过程贯穿在政协发挥职能的每个环节。政协发挥职能不只是开会,更应该从每一个提案出发,了解前因后果,与相关利益链接方充分沟通,要让“多数起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追求最大的成效“倍数比”。

四、基层政协凝聚共识的现状

(一)深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基层政协委员是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委员由各界别群众推选产生,代表各界别群众的利益,具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民意基础,联系群众是人民政协履职的根本能力。一方面,由于街道、社区没有政协的基层组织,政协委员在深入群众、接受群众意见建议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委员在实际履职过程中,脱离群众、形式主义严重,在工作方式上,满足于例行公事,以单纯参加政协会议代替个人履职;在工作内容上,单纯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开展工作过程中的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工作职责。

(二)保持一致性和包容多样性的能力有所欠缺。凝聚共识,难在凝聚,重在共识。我们做凝聚共识工作更多的是凝聚人心,是保持一致性的工作,但是保留意见的多样性也同样重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他们并不矛盾。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只有人心齐了、方向准了,一致性就有了保障,多样性才会彰显,建言资政才能正确有效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体现建言资政的价值和作用。由于基层政协委员一部分来自党委政府部门,党政干部政协委员具有“官员”和“委员”的双重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时刻保持委员身份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新时代高质量建言资政的能力有所欠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人民政协的工作指南,为人民政协制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指明了方向,也对政协委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高质量建言资政是委员的重要职责,政协委员不求说了算但求说得对、说得准。基层政协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挂名委员”,个别委员长期不参加政协的会议、视察和调研活动,几年不交一份提案,不报一条社情民意信息的情况。

五、基层政协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中凝聚共识。基层政协要紧紧围绕政治圆心,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基层政协党组织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体系,突出学习的政治性、理论性、统战性和时代性特点,丰富学习形式,着力打造“书香政协”,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打牢凝聚共识的思想基础,教育引导委员切实把学习成效内化为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心盘、行动上的指南针,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强化理论武装中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二)深入议政协商,坚持在建言献策中凝聚共识。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代表性强、覆盖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通过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各党派、各方面对国家大政方针、决策部署、重点战略的真知灼见,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表达,在协商中凝聚起更广泛的共识。同心建言资政,才能凝聚强大正能量;同向凝聚共识,才能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基层政协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实现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协调发展,推动双向发力更加富有成效。自觉把政协工作放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盘棋”中去谋划,把助推“十四五”规划贯彻实施作为履职主线,助力协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调查研究,聚焦发展大局开展协商,多说有用的话,多提管用的建议。

(三)做优委员文章,坚持在联系群众中凝聚共识。基层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第一前提是发挥好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要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委员们都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享有一定社会声誉,大家汇集到人民政协这个广阔舞台上来,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在新时代要提升基层政协委员建言资政能力水平,关键是引导委员,紧扣党委决策部署、围绕中心大局,针对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政协委员要发挥好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界别优势,当好群众思想的领航员、聚集民意的代言人、改善民生的推动者,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广泛凝聚正能量,画好最大同心圆。

网站地图